近年來,農民普遍反映,種地的利潤越來越薄。尤其今年麥收時節,由于受強降雨影響,多地受災,小麥品質達不到國家收購等級,賣不了托市價格(國標三等小麥每公斤2.36元),只能低價賣給當地私人糧商,并出現壓價的現象,使得一些農民更是收不回種地的成本。
經調查發現,當前市場普遍反映,無論受災區域,還是未受災區域,因品質的差異導致市場小麥價格分化明顯。一方面是部分地區小麥質量偏差,不符合入庫標準,大量的小麥被拒于政策性收購之外,托市收購吸納能力受阻,收購節奏緩慢;另一方面市場主體對小麥后市看淡,收購積極性不高,市場收購對新小麥的收購動力也普遍弱于往年。
調查表明,現階段,我國農產品同質化嚴重,缺少差異化、高品質的農產品,小麥品質參差不齊現象在各地較為普遍。品質低下造成缺乏競爭力,已經成為廣大麥區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,這也是農民現階段種地不賺錢的一個主要原因。
自古以來,谷賤傷農,農民種地不賺錢,傷的是農民的種地積極性。在種地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,農民將減少種地投入,這將直接影響農資市場。面對這一現狀,與農民成魚水關系的農資企業又將如何應對?
河北一家農資企業的實踐帶給我們啟示:該公司延伸服務鏈,統一提供種子、肥料,培訓機播手,引導農民標準化種植優質小麥,從種子、化肥到技術配套、收購一條龍服務,實現了企業增效、農民增收,得到了當地政府和農民的認可。
同時,該公司對接收購加工型企業,用高于市場價的價格直接收購農民種植的優質小麥,每畝地純利潤達500多元。由于抓住小麥品質這一核心環節,不僅幫助農民增了收,還拉動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,同時,該公司也解決了作為農資企業如何轉型升級的現實問題,實現從“賺農民錢”到“與農民一起賺錢”的經營理念的轉變。
該公司負責人坦言道:“引導農民標準化生產,抓住小麥品質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,就解決了農民持續增收的問題,農民有了積極性,農資市場也就穩定了。